华铁股份董事长宣瑞国:争做全球领先的高铁零部件供应商

多品类发展应对市场下滑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铁路客流和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都下滑严重。疫情对公司业务影响如何?未来轨道交通零部件行业增长点在哪里?


宣瑞国:疫情造成铁路旅客客流下降,列车行驶数量下降已近三年,这对华铁股份的业务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讲,华铁股份是一家多品类的轨道交通车辆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在目前市场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情况下,采取了一些灵活经营策略。


例如,华铁股份在持续进行品类扩张。2021年华铁股份收购湖南博科瑞,今年又收购了山东嘉泰剩余49%股权,这些有扎实基础的行业配件领先企业,弥补了行业下滑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同时,华铁股份也积极开拓各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售后维保市场。此外,我们也特别关注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并在其中积极布局,把华铁股份在高铁车辆配件产品布局延伸到如地铁、轻轨领域,这将给企业经营带来持续性成长。


华铁股份在轨道交通高端装备自主创新上的探索、研发和应用具体有哪些实例?


宣瑞国:自2004年开始从事铁路客车相关零部件配套,2006年伴随中国高铁提速,先后从日本、德国引进了闸片、电池和给水卫生系统,以及从瑞典引进了烟雾报警系统。2014年实现首列复兴号国产化装车,在过去十多年中,华铁股份在上述领域把完全依赖外商的零部件组装业务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华铁股份对这些高铁零部件的国产化能力已达到100%,所有零部件的软、硬件全部在中国研发、设计及生产。例如,给水卫生DTC控制系统(数字式卫生间控制器),作为一个数据采集、控制、通信、健康诊断等多功能高度集成的电子系统,需要考虑车辆环境的地域温差、冲击振动、尤其是车辆复杂的电磁环境对设备的影响,通过对产品不断研发和反复的验证,装车产品全部满足现车工况要求,应用效果超过国外同类型产品。同样电池部件也是经过10多年发展,实现BMS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系统在线维修、维护,及全生命周期监测。


布局列车零部件后市场


未来10年,您整合旗下国内外轨道零部件产业的目标是什么?


宣瑞国:我们企业发展与中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到实现轨交零部件国产化的步伐同步。在最初的十年,我们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国中车,特别是中国中车的新造业务。现在全国高铁列车保有量已达4300多列,未来可能会达到6000列到8000列,甚至更多。列车零部件的后续市场有巨大发展空间。


所以近几年,我们持续围绕各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建立服务网点、售后服务中心,加强与最终用户合作,希望在提供稳定可靠产品的同时,增值服务也能给企业带来新助力。


发展国铁业务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关注和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业务。近期,华铁股份和几个城市的地铁集团将达成战略合作或合资合作。迅速成长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也给了华铁股份持续发展空间。


中国轨交零部件企业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全球的。当前,中国高铁营运里程超过4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3/4,中国中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商,巨大的中国市场一定会培育出全球规模的轨道交通车辆零部件运营商。


我们会积极在海外市场进行产品研发、市场开发,进一步拓展我们市场总量,使华铁股份成为国际级高铁车辆零部件供应商。


华铁股份旗下各个企业在5G+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数字化方面,具体有哪些探索?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哪些应用?


宣瑞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现有的主力工厂青岛亚通达和山东嘉泰,生产过程都已实现数字化,并充分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MAX(3D建模)等先进软件,以规范和指导生产全流程。在生产装备、测试工具等方面,我们都采用了数字化设备,确保生产质量全程监控。


第二,我们在给水卫生、电池和座椅这三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对于相关零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监控非常重要。我们陆续开发了围绕这三个零部件的预测性维修和全生命周期监控工业互联网设备,希望能尽早通过国铁集团的认证,并尽快装车。


未来,我们希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全生命监测设备能够和列车的TCMS(列车控制和监控系统)系统进行衔接,为列车提供更加丰富的健康保障数据。


华铁股份当前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情况如何?中国轨交零部件企业如何实现“走出去”,开拓全球市场?你认为华铁股份目前发展前景或者是发展方向在哪里?


宣瑞国:目前,华铁股份国际化道路主要是跟着中国中车主机厂步伐,如雅万高铁动车组,匈塞铁路、阿根廷的城市铁路、土耳其城铁车辆等,这些高铁或城铁列车都使用了青岛亚通达的零部件。


同时,在海外业务的拓展上,我们也采用了兼并收购的策略。2016年,我本人控制的中资公司收购了全球轮对巨头德国BVV。未来,我们也希望BVV能成为华铁股份的重要成员。如果这一步落子成功,未来华铁股份40%以上的业务都将来自于海外,公司国际化业务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铁路市场仍有巨大发展潜力


优秀的轨道交通企业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与德国克诺尔、美国西屋制动等企业相比,中国的轨道交通零部件企业有何优势和不足?怎样才能做中国的百年企业?


宣瑞国:我觉得轨道交通企业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我们所从事的是大规模客运的交通行业,对乘客的安全有着重要责任。中国高铁的安全标准与核电站相同。作为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企业,保证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是第一位。


第二位是持续的研发能力。过去十几年,中国高铁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高铁成为中国靓丽的名片,也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一个旗帜。我们所走过的路,是一个持续科技研发投入的过程。科技领先是中国高铁未来长期发展的火车头。


零部件企业作为中国高铁供应链当中的重要环节,过去10年中,在研发方面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实现了全部的国产化,更在原有国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的技术提升,保证了中国高铁弯道超车。


最后一个方面是所有企业的共性特点,就是增长的动力。中国运营着全世界3/4的高铁里程,中国中车已是全球最大的高铁总集成商,它的规模超过了第二、第三和第四大整车装备制造商的总和。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轨交零部件制造商,我们绝对有理由冲击行业冠军。


全球的轨道交通零配件企业都在竞争,但是中国的零配件企业面对着这么好的母体市场和背景市场,我们有强大的发展动力。


带领旗下企业进入中国铁路行业十几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宣瑞国:中国铁路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过去20年的时间,中国的铁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一个追随国外先进技术的配角,变成领先全球的主角。而且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给了我们在其他国家市场无法实现的应用场景。


作为零部件企业我深刻的感受到,铁路行业对于安全的重视和监控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高铁车辆,对每一个零部件质量监测都非常严格且细致。中国的铁路零配件安全标准是全球最严格的,这对包括BVV在内的全球供应商都是压力,也是带领行业提升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动力。


最后一点,中国铁路人是非常进取的。按照规划,到2035年,全国高铁将达7万公里,与2020年底的3.8万公里相比,15年的时间,增长近一倍,这说明中国高铁仍有巨大发展空间。